截止到现在,智慧城市有哪些新进展,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几何,我们专访了住建部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住建部国家智慧城市建设专家组专家、清华大学张公忠教授。
住建部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住建部国家智慧城市建设专家组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张公忠
智慧城市建设呈现五大特点
记者:2013年同往年相比,智慧城市建设有哪些新进展,现状如何?
张公忠:中国的城市信息化建设继初始阶段(至上世纪90年代末)、数字城市阶段(本世纪前十年)后,目前已经进入到智慧城市阶段。总体来看,2010-2012年间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概念和启动时期,2012年后开始迈入智慧城市试点立项、规划设计和具体实施的新时期。这一两年来,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出如下特点:
1)凝聚了三股推动力量(新一代ICT、政府、现实需求),更加明确了建设目标(改善民生、激励创新、科学管理、低碳生态);
2)由有关部委、企业、行业、协会、学会、以及若干大城市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智慧城市(区、镇)试点立项。到2013年底,已立项或批准的试点大约有700-800个。其中住建部的试点项目已达到202个,批准的试点项目将需由部主管单位、住建厅、试点城市(区、镇)三方签定任务书。
3)有关部委、企业、大城市确定了智慧城市(区、镇)建设的指标体系、体系架构和标准系列,并且研发了或正在研发构建智慧城市信息体系的核心部件。
4)建设的过程趋向“求实落地”,试点建设方在充分调研、咨询的同时,结合城市(区、镇)建设总体规划(新建或改造),依据智慧城市(区、镇)建设的指标体系(可选指标)完成智慧城市顶层规划设计;在顶层规划设计中也明确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体系架构和系列标准完成了智慧城市(区、镇)的总体设计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落实了保障措施;而最初选择的建设指标又作为最终验收评估的依据。
5)不同地区、规模的试点项目进展的程度是不一致的。若干具有数字城市建设经验的大城市进展较快,先行的若干城市(区、镇)已具有部分智慧应用成果(例:北京东城/上海浦东/南京建邺/广州番禺/佛山乐从/…),并进一步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众多城市的试点项目纳入该城市发展的十二五规划。
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具体体现
记者:同样是建城的战略,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有何关系,应该如何结合发展?
张公忠:我国的城镇化不能再走畸形发展的老路。传统的城镇化是无序的城镇化,必然带来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公共安全恶性事件频发、交通拥塞、公共卫生恶化、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等严重问题。历史经验表明,仅仅扩充城市中的基础设施数量或改善城市局部运营系统并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建设未来中国、实现新四化,我国必须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即是采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化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服务应用,让信息化和智能化遍及到城市各个行业和领域的道路。新型城镇化要能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使用效率,提高城市运营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让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更美好。
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建设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也是发展的趋势。欧盟在2007年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City)的创新构想。2009年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温总理在北京科技大会的报告中提出了“物联网”“智慧中国”,这些与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概念标志着智慧城市的研究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2010年开始,智慧城市研究和建设在中国全面展开。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正式提出的一项任务,而“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是新型城镇化的具体体现。智慧城市并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个可以实现的实体。智慧城市的指标体系概括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绝大部分内容,智慧城市具有其特定的体系架构和标准系列。但具体实施时,不同地区、规模的城市(区、镇)是有区别的。
编后感:智慧城市从问世以来,无论是理念还是实践,都炙手可热。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为主要特点的智慧城市被誉为是中国新型城镇化进行的“突破口”,在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下,切勿建成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建设是个长期和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有关部委和企业以及城市各个行业和系统的协调配合,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让百姓在城市生活、工作的更好、更舒适。